《论语》练习23
4.(6分)子曰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(13.6)
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:“如杀无道,以就有道,何如?”孔子对曰:“子为政,焉用杀?子欲善而民善矣。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。草上之风,必偃。”(12.19)
(1)写出“草上之风,必偃”的比喻义。
(2)上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政观?请简要分析。
5.(7分)阅读下面的材料,完成下列各题。
材料一:厩焚。子退朝,曰:“伤人乎?”不问马。(《论语》)
材料二: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皆有所养,男有分,女有归。(《礼记•礼运》)
材料三: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(《孟子•梁惠王上》)
材料四:莫道群生性命微,一般骨肉一般皮。劝君莫打枝头鸟,子在巢中望母归。(白居易《鸟》)
(1)《礼记•礼运》的观点与诸子百家中 (派别)的 思想相似。
(2)上述材料中围绕“仁”的表述各有不同,请分别阐释四则材料中对“仁”的内涵。
6.(5分)阅读下面的材料,完成下列各题。
①孔子谓季氏曰: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,孰不可忍?” (《论语•八佾》)
②子曰:“麻冕①,礼也;今也纯②,俭,吾从众。拜下③,礼也;今拜乎上,泰④也。虽违众,吾从下。”
【注释】①麻冕:麻布制成的礼帽,用工细,故贵。②纯:黑丝,以黑丝为冕,省时。③拜下:古时臣民面见君上时,先在堂下跪拜,再到堂上跪拜。④泰:骄纵傲慢。
(1)以上两则材料,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。
(2)材料②中,孔子既“从众”又“违众”,你如何理解?
4(1)比喻小人受君子道德的影响而被折服、被感化。
(2)执政者要端正自己,以身作则。你要让别人服你,你自身就必修力求端正,才能以德服人。如果执政者连自己的品格都无法端正,又如何去匡正别人呢?
译文: 孔子说:“如果他自己就行为端正,哪怕他不明令别人这样做,别人也会照做;如果他自己行为不端,即便他要求命令别人,别人也不会听从他的命令。”
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,说:“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,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您治理政事,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?您只要想行善,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。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,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,风吹到草上,草就必定跟着倒。”
5.(1)儒家 推己及人
(2)《论语》:重人轻物。《礼记》:宽厚友善。《孟子》:推己及人。《鸟》:爱惜生命。
译文: 材料一:(孔子家的)马厩失火了。孔子退朝回来,说:“伤到人了吗?”没问马怎么样了。
材料二: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,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,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,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,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,让老而无妻的人、老而无夫的人、幼而无父的人、老而无子的人、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,男子有职务,女子有归宿。
材料三:尊敬我家里的长辈,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;爱护我家里的儿女,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。
材料四:谁说这群小鸟儿的生命微不足道?宇宙万物都有血有肉的皮,是一样的生命。我劝你们不要打枝头上的鸟儿,幼鸟还在巢中等待母亲的归来。
6.(1)礼崩乐坏(或“越礼犯上”“名实不符”“君不君臣不臣”)
(2)①“从众”,是因为孔子赞同世人戒奢以俭(崇尚俭省)的风气。②“违众”,是因为孔子反对臣下越礼犯上(骄纵傲慢,有失恭敬谨慎)的态度。③这矛盾表明了孔子重视礼与仁;麻冕、纯冕、堂下拜、堂上拜,属于外在形式的礼仪,俭(爱物)、拜(虔敬)属于内核本质的仁德。④对于涉及原则性的(关乎内心情感的),则须坚持;对纯属外在形式的(无关道德伦理规范的),则可变通。这体现了孔子中庸或知权达变的思想(或处世的灵活性)。
译文:①孔子谈论季氏,说:“他用六十四个人在庭院跳舞,这些事都能忍心去做,还有什么狠心的事情做不出来呢?”
②孔子说:“戴细麻制成的帽子,是礼仪的规定;现在人们都戴粗麻制成的帽子,比细麻制成的帽子节约不少,我愿意跟随大家的做法,戴粗麻制成的帽子。在君主听政的大堂外跪拜,然后再到大堂内跪拜,是礼仪的规定;现在人们都直接到大堂内跪拜,不按照礼仪的规定办,显得非常傲慢。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致,我仍然认为要按礼仪的规定办,先在大堂外跪拜。”